導語:9月7-10日,隨著愛心旗幟迎風飄揚,頂固義工團一行25人,驅(qū)車近五百公里,長途跋涉,路過泥濘,穿過云霧,走進平均海拔3000米之上的大涼山腹心地帶——林木美姑,為頂固第八所希望小學培土奠基,共赴一場美好的心靈之約。
感謝頂固給予我一次當義工的機會,讓我能夠走進四川省大涼山美姑縣,走近當?shù)匾妥迦嗣竦纳?,接觸到了一個與我平日所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。
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,初到成都,并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。成都,這個富庶的西南城市,整體上的建設與廣州十分相像,同樣的高樓林立,同樣的車流如注,同樣的燈火輝煌,一派繁華景象。然而當頂固義工團的行程轉(zhuǎn)入大涼山時,眼前的一切都變了樣。從平整的大馬路拐入到坑洼的山路,眼前的高樓大廈被一座座大山和一棵棵樹木替代,“原始”的美姑開始逐漸出現(xiàn)在我面前。
這里與大城市有著太多的不同。美姑縣的大部分彝族人倚靠種植與放牧為生,在蜿蜒的山路上,悠閑慵懶的狗、歡騰奔跑的豬、結(jié)伴成群的羊還有愣頭愣腦的鵝隨處可見。雖然大涼山地屬低緯地帶,但因為地勢,美姑縣的平均氣溫常年只有十幾度。
在頂固第八所希望小學奠基儀式那天,山上霧氣彌漫、濕度大,孩子們前后排成一列由老師帶出課室的時候,我看到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由于穿著太少,鼻子處懸掛著黃黃綠綠的鼻涕。儀式結(jié)束后,學生各自回到教室里,有些還在幼兒園上學的孩子,因為年齡太小,衣服濕了自己卻渾然不知,只是自覺不舒服地動來動去。
我被安排為一年級的學生上課,準備了好幾個自認為比較簡單的“十萬個為什么”趣味問題,計劃好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有十分鐘時間和學生互動,然而到了課堂上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彝族的孩子連普通話也不能完全聽懂,需要有彝族老師在旁翻譯,他們才能明白我在說什么,這讓我感觸頗深。在國家大力普及普通話的今天,美姑縣的彝族孩子卻只能聽懂簡單的諸如“對不對”、“是不是”這樣的詞語,甚至因為缺少了這種語言工具,不能流利地與外人溝通。而我也是后來才知道,其實不只是小孩子,就連村里絕大多數(shù)的成人也聽不明白普通話。
下午跟隨頂固義工團進行愛心走訪,當我前往要采訪家庭的途中路上十分泥濘,不同于以往走過的完好的路,腳一旦踩在爛泥上,鞋子分分鐘就會被吸住,難以前行。等到親眼看到他們的家時,我才真正明白何為“一貧如洗”。用泥和石頭砌成的房子出現(xiàn)多條裂縫,向人展示著因經(jīng)受風吹雨打而遺留下來的傷痕。由于貧窮,他們沒有錢財去支付電費,跨過家門后,眼前見到的都是漆黑一片,借著白天的光,尚且還能見到家中放著一袋袋蕎麥和土豆、一張窄小的床,還有幾件必需的家具,除此以外,別無他物。土豆和蕎麥作為彝民的主食,但因為每家囤放的土豆太多,缺乏良好的保鮮條件,有些彝民由于不想浪費,依舊把發(fā)了芽的土豆保留下來。
我突然就想起,在大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心安理得地浪費著或多或少的食物,他們不知道,在國家許多貧窮落后的地方里,還有一大波人缺少營養(yǎng)、被饑餓困擾著,而大涼山的美姑縣人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。
盡管美姑縣彝民的物質(zhì)生活不富裕,但他們的精神層面卻很飽滿,低離婚率保證了家庭的穩(wěn)定與和諧,小孩子的眼神里充滿童真和愛,臉上似乎從未因窮困而有過陰霾,他們簡單又滿足地生活著。他們的樂觀和笑容,像是已和美姑縣的自然環(huán)境融為一體,同樣的純樸,同樣的沁人心脾。貧困,似乎并沒有在他們現(xiàn)有的年齡段上留下過多殘酷的烙印。
以前,我不相信貧困的土壤里能長出快樂的花朵,因為一直認為,只有在發(fā)達的物質(zhì)基礎之上,精神的愉悅才有可能實現(xiàn)。然而,頂固義工團的美姑縣之行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——并不是所有的快樂都需要用金錢去堆砌。即便是在貧瘠的土壤上,也能種出嬌艷的快樂之花。愿美姑縣的彝族同胞能早日走上小康之路,讓物質(zhì)與精神齊飛。